国办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全省最大的财经类中专学校之一。
河北商贸学校招生报名信息网,隶属于石家庄技校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关于学校 > 正文

河北商贸学校校史(三)

作者:河北商贸学校招生发布时间:2020-02-22分类:关于学校浏览:3639评论:0


导读:第三编 恢复第六章 河北商贸学校恢复与筹备一、恢复的决定与筹备工作  为了尽快恢复“文革”十年中停办的学校,原河北省革命委员会于19...

第三编  恢复

第六章  河北商贸学校恢复与筹备

一、恢复的决定与筹备工作

    为了尽快恢复“文革”十年中停办的学校,原河北省革命委员会于1978年5月29日发出了《关于恢复、改版和新建中等专业学校的通知》(冀革(1978)66号文件),我校也在通知之列。河北省供销合作联合社根据河北省革命委员会通知精神,从1978年6月开始,在停办的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干部学校基础上筹建河北供销学校,校址在原址,即石家庄市合作路10号(现已更改为合作路108号)。当时,筹建处设在省供销社办公楼内,从省社机关抽出三人为筹建处工作人员,在省社原政治处领导下开展工作。

    恢复开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选调人员和讨还校舍。经多方交涉,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最先将原学校礼堂退还给我校,自此,校园内有了学校的立足之地。到1978年底,原省科委、省科技报社所占用的原2号楼部分房间退还我校,学校筹备处及后调入人员开始到学校院内办公。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也将学生食堂部分退还我校。1979年1月17日,我校给有关单位发出了《关于本校迁回合作路10号原址的函》,内容是将我校复校后首届80名学生(78级会计、物价专业)和部分教师从寄宿的河北省商业学校迁回我校,从而加快了退房的进度。不久,住我校原6号楼的省建材局将部分房间退还了我校。

    当时,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不仅十几个单位同驻学校院内,人流和车辆噪杂,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学校的生活、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很多教职工一家几口人只能挤住在一间房内。尤其是到了1979年,我校扩大招生,因缺少宿舍,很多学生只好被安排在礼堂内居住。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广大师生员工克服重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和其他各项工作。

二、恢复时期的讨还校舍工作

    文革期间,学校校舍被其他单位占用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对此,国务院、中央军委、教育部等先后多次发过文件,要求占用校舍的机关、部队和企事业单位原则上无条件退还给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拖延抵制。文件强调指出:“占用校舍的各级党政机关,要以身作则,首先带头退还。” 
我校停办期间,省会由保定迁到石家庄,校园成为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的办公地点。后生产指挥部分设为若干厅局级单位和部门,校园成为了省会有名的“七局大院”。按照中央和省的有关退还校舍的规定,这些单位理应以身作则,按规定尽快退还校舍,但因多方面的原因,退房工作进行得相当艰难。这些单位在学校院内新建了五栋办公楼,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退还中还涉及产权、折价等问题。为了推荐退还校舍工作顺利进行,我校责成专人负责讨还校舍工作。复校后的十年中,我校给上级有关领导和部门写了百余件关于退还校舍问题的报告和函件,作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到1990年底,除省地矿局和省建筑工业管理局两栋新建办公楼未收回、省交通厅一栋新建办公楼经省领导特批转让给省直机关第二门诊外,其他校舍已经全部收回。1995年和1996年,学校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先后接收了省地矿局、省建筑工业管理局在校园内的两栋办公楼,讨还校舍工作基本结束。

三、恢复时期的后勤推荐工作

    在恢复时期,我校后勤推荐部门在各方面条件都极差的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在推荐教学以及师生生活、恢复后的各项维护维修和建设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后勤工作的推荐作用。在经费来源方面,经多次与有关部门进行联系磋商,得到了较好地解决。为了满足教学办公及生活的需要,对有限的经费进行合理安排,购置了大量的家具、教学用品和设备。为改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对许多设施进行了重置和维修,对校园进行了绿化、美化,硬化了路面。从1982年开始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几乎每年广大师生员工都要积极参加义务劳动,清理垃圾、铲除杂草、修整院落,使原来的“大杂院”面貌大变。

在我校恢复期间建立了学校印刷厂,属省社领导学校代管。建厂以后,我校重视印刷厂的经营管理,克服人员新、设备陈旧等不利因素,为支持学校的建设发挥过一定作用。   年,因为机构改革,学校印刷厂停办。

第七章  稳步发展的教学工作

一、师资队伍建设

    适应学校恢复和发展的需要,师资队伍建设是这个时期工作的一个重点。在学校恢复的第一年,即1978年底,学校仅有任课教师9人,而且主要是文化课教师,没设教研室。学校恢复的第二年,扩大了招生。随着教学任务的增大,调入的教师比较多,而且以专业课教师为主。到了1979年底人课教师已经增加到了34人。

    河北商贸学校的教学机构设置,1979年开始设立教务处,负责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下设三个教研组:语文教研组、政治理论教研组和专业课教研组。干部培训单独组织,1979年成立了干训组。为了适应干部培训发展的需要,1984年学校新建了干训楼(现10号楼)。1984年学校领导机构调整以后,同年9月对教学机构也进行了规范,将教务处改为教务科,并设立文化课、马列主义、企业管理、计统物、财会、棉检六个教研室。1985年,干训部撤销,教学人员合并到相应的专业教研室。在这个阶段,学校教师的来源主要途径包括:原供销合作社干部学校员工调回、从社会其他行业或系统调入、接受大学毕业生、从选拔本校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等。到1988年底,我校专职教师发展到了81人。

    由于当时部分教师来自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是教师科班出身,存在着专业结构与教学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而且,做教学工作的留校生也许要再培养和提高。为了适应教学工作发展的需要,学校历年都会抽调部分教师参加当时商业部(全国供销总社)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和学历教育,较好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

二、专业设置及学生管理

   我校恢复时期,社会经济管理体制还是计划经济的基本模式,因此,学校的专业设置比较正规流程且相对比较稳定。第一年招生两个班,开设会计、物价两个专业。第二年招生四个班,开设财会、物价、计统、企业管理四个专业。以后,在专业名称上有所改动,有时称物财专业,有时称会统专业,一般都是将相近的两个专业合并,再增设一两门专业课,这样可以使专业结构宽一点,更加适应社会各方面的工作需要。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棉花生产的大发展,供销社对棉花经营的技术人才需求增加,于是,学校相应筹建了棉花检验与加工专业,并从1981年开始正式招生。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使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比较好的时期,学校筹建畜产品检验与经营专业,并于1987年开始招生,以后分别于1989年、1991年再次招生。1989年正式设立畜产教研室。1988年,全校统招生达到了13个教学班。共计近600名学生。

     这个时期的学生管理,从招生到推荐就业都是按计划经济的形式组织的。招生专业和人数由学校上报计划,计委(现发改委)批准下达执行。学生毕业后由各级人事部门按计划进行推荐就业。对在校生的管理,开始因为学生数量较少,并没有专门的学生管理机构,只在每个班设班主任。1979年学生人数增加后,设立了学生工作组。到1984年9月,设立了学生科。学生科成立以后,陆续制订了各项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和完善。

第八章  干部培训的恢复和发展

    我校恢复以后,在发展普通中专教育的同时,干部培训也及时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干部培训工作。在机构设置上,开始只设干部培训处。随着培训工作发展的需要,又设立了教务科和专业教研室,培训方式由单一的短期培训发展为多种形式的培训。

一、系统内部领导干部培训

    1979年,在教学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利用普通中专班放暑假的时间,开办了学校恢复厚的第一期基层供销社主任培训班。当时没有教材,就组织有关人员利用两个月时间编出了以县社主任为培训对象的综合教材。当年,又在赵县谢庄基层社旅店组织了县社正副主任培训班。到1982年底,共培训了七期,其中第三、四期在元氏县商业服务楼进行,第五、六、七期在省社招待所进行。培训内容主要是政治理论课和企业管理课程,每期三个月,共轮训了548名县社正副主任和部分地市公司经理,占当时应培训人数的70%以上。

二、公司经理厂长统考培训

    根据国家经委“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经理、厂长培训,统一考试,持证上岗”的通知精神,1984年,干部培训内容和对象转向了国家统一要求的经理厂长。我校共举办两期培训班,第一期培训人员60名,第二期培训人员115名。经过培训的经理、厂长在全国统考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后备干部、职工中专及大专培训

    按照党中央对干部“四化”的要求,为提高后备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根据中共中央1982年41号文件和中共河北省委83号文件精神,经省委组织部和省教育局批准,1983年开办了以培养年轻后备干部为主要对象的两年学制的干部中专班。到1984年,共办了两期,参加学习的学员共90人。这些学员入学要经过严格的组织推荐,并参加学校的入学考试,最后择优录取。在校学习期间,对他们进行严格管理和考核。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大部分学员都走上了领导岗位。

    随着学校基础建设的发展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为了促进供销合作社系统干部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从1984年开始,还开办了职工中专培训,通过全省成人高考,从系统内部招生,共两期四个班,培训学员195名。

    1986年,学校和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联合办学,开设了合作经济专业大专班,1986年招生35人,1988年招生46人。

    干部培训的恢复与发展,对促进与提高河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学员在培训结束回到原工作岗位工作后,都走上了领导岗位或成为业务骨干。

第九章  各项工作不断完善

一、各种组织机构相继建立

    1979年2月,学校建立了临时党支部,由行政 阎振华任书记,另两位 赵学端、李来发任委员。1980年2月,成立了学校党委会,郑广田任书记,阎振华任副书记,李来发、吴素珍、张士杰为委员。同年3月,阎振华、李来发先后任校长、副校长。5月,赵学端任副校长。8月,增补赵学端、吴锦堂为党委委员。1981年10月,张士杰被任命为副校长。至此,学校党委会由七人组成,学校行政领导班子正副校长共计4人。随着党委领导班子的建立和健全,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的领导体制。1982年5月,郑广田调省社工作,赵学端任党委书记。1984年7月,赵风英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学校领导体制一度改为校长负责制。1987年5月侯立安调任学校党委书记,赵风英任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复校初期,学校下设四处一厂,即政治处、教务处、干训处、总务处、印刷厂(代管)。后来学校人员不断增加,工作分工不断细化,机构设置逐步健全,截止1988年底,共设有17个科级单位,配有24名副科级以上干部。

    在实行校长负责制期间,为了加强民主管理,参照有关单位的经验和做法,经报省社党组批准,于1985年成立了校务委员会,由11人组成,成员包括全体校级干部以及办公室、函授部、学生科、教务科、总务科、干训教务科、伙食科等科室 ,主要职责是研究解决学校行政管理的重大问题,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及重大问题的决策。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又考虑到有关科室 的变动,1988年2月对校务委员会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吸收了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参加,成员增至13人。后来,校长办公会制度建立,校务委员会的职责改由校长办公会行使。

    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按照工会章程规定的程序,经过职工反复酝酿和民主选举,并报请省社政治处同意,于1979年11月30日成立了第一届工会委员会。1986年5月工会进行了换届选举,新的工会委员会由7人组成。1980年11月7日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团委会,共有9人组成。

二、教职工队伍不断壮大

   学校恢复之初,百事待举,而人员缺乏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省社政治处的具体指导下,通过多种渠道,广揽各路人才。十年来,我们不断通过各种措施,不断加大教职工队伍建设。一是调回了部分原供销合作社干部学校的教师和行政后勤人员。因为他们比较熟悉学校的情况和本职工作,一回到学校,他们就很快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骨干作用;二是通过严格的考察和考核,从各地调进了一批有真才实学、教学效果好的青年教师,有效地改善了教师不足的局面;三是接受了一些大专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四是选留了部分安心学校工作的优秀毕业生;五是经过劳动部门批准从社会上找收了一些职工。截止到1988年底,教职工人数达到了176人。

三、各项政策得到了落实

    河北商贸学校恢复以后,始终把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对历次政治运动中处理的案件进行了复查。7人的错划右派问题得到了纠正,恢复了政治名誉和原工资待遇;对2人的历史问题进行了复议,撤销了“文革”中所作的结论;对2人参加工作时间进行了重新认定;对两户在“文革”中被查抄的物品因查无下落给予了经济补偿;对一户受牵连的家属子女进行了妥善安置。另外,对“文革”中形成的档案材料进行了清理,将涉及22人的88份材料从档案中撤出销毁。二是较好地解决了知识分子入党难的问题。复校10年间共发展党员26名,其中知识分子19名。三是按照上级要求,于1982年和1988年先后两次进行职称评定工作,共评定中级职称60人次,高级职称12人次。

四、健全完善了规章制度

    复校10年中,学校先后制定、修改各项规章制度72项次,其中包括党团组织的生活会制度,学校领导班子会议和学习制度,以岗位责任制和教师工作量为重心的教职工队伍建设的各项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财物制度、伙食管理以及医疗卫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这些制度的完善和施行,有效地 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顺利进行。




标签:河北商贸学校